4年前,中煤集团地下工程智能研究院煤矿智能化技术攻关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伴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应运而生。如今,这个成立初期仅有6人的技术创新小团队,已发展壮大为拥有百余人的“大技术中心”。4年时间,团队在智能化建设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在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构建煤矿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攻克煤矿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煤矿智能化建设标杆工程,以及构建煤矿智能化创新圈层带等方面,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中煤方案”。
实现自主可控
填补煤炭行业BIM标准体系空白
202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1025”专项工程——“推动BIM基础软件平台国产化”,如同一道“军令状”,交到了团队手里,点燃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由于攻关项目的实施涉及多项技术,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期、行业BIM标准体系长期空白的情况下,完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创新之路,只有一个字,“干”!回望那段日子,有高温下的挥汗如雨,有寒冬中的现场蹲守,有出差途中的漫漫奔袭……凭借这份坚韧,团队成功攻克煤炭行业首个数字信息模型CPIM、国产BIM工业级三维图形引擎、多源异构数据共享交换、BIM与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数字孪生融合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覆盖煤矿选煤厂生产、工艺、运行、调度、安全、管理、决策的全工艺、全流程、全业务国际先进的国产大型工业基础软件产品,成为煤炭行业第一个运行在100%国产软硬件环境下的煤矿,第一个与物理选煤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1:1数字孪生选煤厂,第一个将BIM技术用于选煤厂工程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的工程数字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彻底打通了自动化设备与管理层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该项目也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年度全国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2020~2021年度中国中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依托该技术的首创性与自主知识产权,团队针对1078台生产设备、422台辅助设备、10652份图文档、493份管网及施工照片、39个模型单体结构,建立数字化工厂三维模型,形成了完整的1:1对应的数字化工厂模型,并与设计、施工、生产数据和文档形成关联,实现二维、三维联动。基于CPIM平台开发的大数据系统采集解析了选煤厂海量多源异构业务数据,有力支撑了煤炭行业重大项目数字化进程。
2023年8月,国家能源局公示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团队承担的CPIM平台项目成果成功上榜,成为中煤集团唯一入选项目。
心怀一线
推动煤炭生产智能化转变
坐在地面的调度指挥中心,按下掘进智能操控台按钮,便能实现工作面掘进、运输等成套设备的“一键启动”。这时,集控室系统大屏幕上便实时“直播”采煤作业过程: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刮板输送机自动推移,“三机设备”默契配合,智能联动;割落的“乌金”,通过胶带输送机源源不断运往主井……大屏幕上,井下的智能化煤炭开采流程、人员位置等,一目了然,尽数掌握。
走进团队承担的中煤大海则智能化矿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手段融入煤矿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
曾几何时,井下采煤被认为是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之一,煤矿工人在充满煤尘的巷道中钻孔、爆破、挖煤,工作强度大、风险性高。用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装备,把煤矿工人从艰苦危险的环境和高强度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是团队的初心。
2020年,团队承接了中煤集团首个智能掘进领域的重点科技项目“煤矿智能掘进工作面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该领域同样为煤炭行业技术空白,团队边学边干,从探、掘、支、运、辅、集控全工艺、全方位、全要素研究了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成套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克了单机智能控制、多机协同控制以及自适应截割、自动锚护、高效除尘、远程集中监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GIS+BIM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地质、设备、环境、人员等多维信息的工作面协同监控平台,构建了“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集控中心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掘进模式,实现了工作面多系统数据的智能融合和符合全生产工艺流程配套装备的智能联动。
创新不息,前进不止。如今,团队已涌现出一大批科技骨干,成为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密度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活力强、拼搏精神强”的“三高、三强”创新铁军,团队成员先后获“煤炭行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行业专家库、山西省“千人智库”专家库,受到行业广泛认可。(中国电力报)